國際大牌搶灘中國,誰為之狂歡?(他們預測2012年,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要占到世界的40%多);
奢侈品眩目光彩下,幾多虛榮?(因為中國人是好面子的,這些奢侈品的包包,這些拿出來,對他們來說至少臉上是很有光的)
到底是誰寵壞了那些高傲的國際奢侈品大牌?消費狂歡背后,“中國制造”情何以堪?新華社評論員帶您一同探析。
【演播室主持人】新華視點,帶您走向新聞制高點,大家好,我是董千齊。
【新華社評論員】大家好,我是金久淳。
【人物介紹】本期評論員金久淳,新華社記者,長期關注財經和社會熱點話題。
【演播室主持人】阿瑪尼、歐米茄、賓利、范思哲、路易威登,這些刻上了時光價值的“稀有、昂貴”之物,如今對于中國廣大的消費者來說,已不再陌生,不少人以穿上或者擁有一個奢侈LOGO為榮。而其高昂的價格背后顯示的則是使用者的消費心態(tài)和實力。當這些身價不菲的奢侈品牌在其深植的歐洲市場日漸低迷之際,在中國市場卻顯現(xiàn)出了勃勃生機。面對這種現(xiàn)象,我們不禁要問,到底是什么寵壞了那些高傲的國際奢侈品大牌?這些奢侈品眩目光彩的背后,中國的消費者又該怎樣冷靜對待?
【解說】如今,在中國,你總能見到這樣的情景。挎著古奇或者LV包坐地鐵已不再是稀罕的事。穿梭在城市地鐵里的上班族,也可以與豪宅里的富太太們一樣擁有同一款奢侈手包。
而這樣“血拼”的場景,也成為了海外不少免稅商店的一道風景。迅速富起來的中國人正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,實現(xiàn)著自己心中的奢侈夢想。
兩只LV的皮包和一個錢夾、杰尼亞的領帶、英國大牌薇薇恩·韋斯特伍德的羊絨圍巾,還有高端護膚品牌蘭蔻、雅詩蘭黛的一系列產品……25歲的上海姑娘顧軼向我們“秀”出她所追求的“品質”生活。
【同期】上海消費者 顧軼:
按照我現(xiàn)在的收入購買奢侈品,不是說像月入過萬的高收入人群,對他們來說買奢侈品可能就像我們平時買一個東西,看中了,喜歡,就買回來了。我們也算一年到年底了,我看到奢侈品的包,或是說發(fā)年終獎了和這一年攢的錢夠了,就可以買個包犒勞一下自己。
【解說】國際上關于奢侈品的定義有兩種:一種是“超出人們生存與發(fā)展需要范圍的,具有獨特、稀缺、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”,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,另一種則是“收入彈性大于1的商品”,即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,曾經的奢侈品也將越來越多的變成一種大眾消費品。
在西方社會,由于人均收入高和社會福利制度完善,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偏高,中產階級組成了社會最龐大的階層。而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,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,更不足發(fā)達國家的十分之一,但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總額卻扶搖直上,遙遙領先,阿瑪尼、歐米茄、賓利、范思哲、路易威登,等等這些散發(fā)著炫目光彩的國際品牌,對于中國廣大的消費者來說,已不再陌生,不少人以穿上或者擁有一個奢侈LOGO為榮。
在海南三亞,自今年5月1日“離島退稅”政策實施以來,這家位于三亞榆亞大道的免稅店就幾次被搶購一空。
【同期】消費者 楊穎琦:
(記者:買了哪些商品?)就買了瓶香水。(記者:大概多少錢?)675元。(記者:你覺得免稅店當中的商品種類怎么樣?)我覺得OK呀,像什么那個歐舒丹、施華洛世奇都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