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4年為接軌西方歷法將陰歷正月初一改名“春節(jié)”
北京天文館天文專家上午介紹,“春節(jié)”作為節(jié)日的稱呼歷史并不長,直至1914年為接軌西方歷法才將“元旦”之名移到陽歷1月1日,陰歷正月初一改名為“春節(jié)”。2月10日癸巳蛇年正月初一,是1914年以來的第100個春節(jié)。
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王玉民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,我國傳統(tǒng)的春節(jié)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,至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,在古代,“春節(jié)”被稱做“元日”,此外還有一些別名,如元朔、元正、元春、正旦、端日、歲首、新年等。1912年,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(tǒng)通令全國改用陽歷,1913年1月21日,北洋政府內務部總長朱啟鈐在《四時節(jié)假呈》中“擬請:定陰歷元旦為春節(jié),端午為夏節(jié),中秋為秋節(jié),冬至為冬節(jié)。凡我國民均得休息,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!备羧赵绖P大總統(tǒng)即復:“據(jù)呈已悉,應即照準!睆拇烁姆Q農歷元日為“春節(jié)”,但沒有放假,就此奠定了陽歷年首為“元旦”、陰歷正月初一為“春節(jié)”的并存格局。不過只是“春節(jié)”成為定例,夏節(jié)、秋節(jié)、冬節(jié)沒有真正施行。
1949年9月27日,在中國人民政治協(xié)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,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,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“元旦”,俗稱陽歷年,從那時起“元旦”、“新年”被陽歷一月一日專用;而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,故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“春節(jié)”,俗稱陰歷年,它就是我們現(xiàn)在過的“春節(jié)”。
到2013年,我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“春節(jié)”整滿100歲了,而公歷“元旦”為63歲。(記者蔡文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