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山東廣播電視臺《山東新聞聯(lián)播》欄目報道,作為一名共產(chǎn)黨員,朱彥夫用堅定的理想信念書寫了壯麗人生;作為一名基層干部,他一心為民,帶領群眾改變了鄉(xiāng)村面貌!兑詴r代先鋒模范為鏡》,繼續(xù)來看一名共產(chǎn)黨員的堅守。
朱彥夫日記 1965年5月7日
今天,張淑增愛人偶患急性病,病情十分危險。立即找人送醫(yī)院搶救,隨后寫好介紹同錢款一塊送去。事情有時有點矛盾:一個月三十六元錢,每月得留出三元五元來應付迫切需要,自己少花一分錢,群眾能多一點益處。而當這一分錢能在急需的時候發(fā)揮出良好的效果,心里就覺得比吃頓餃子還舒貼、爽快。
干村黨支部書記的25年間,朱彥夫沒有拿過村里一分錢。但每個月的傷殘撫恤金,他還要常常拿出來接濟鄉(xiāng)親們。在他的眼中,錢花在大伙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還要有用。
朱彥夫:“群眾的疾苦也是自己的疾苦,群眾的困難也是我的困難,群眾出了問題,不解決、不同情、不理會,這實際上也是自己的一種恥辱、自己的丑陋、自己的過失!
離開了槍林彈雨的戰(zhàn)場,朱彥夫面對的是一場更為漫長、更考驗意志的戰(zhàn)斗。這是一場帶領群眾向貧困的宣戰(zhàn),在這場戰(zhàn)斗里,朱彥夫是指揮員,也是戰(zhàn)斗員。
朱彥夫日記,1966年8月12日
今年遇到空前少有的秋旱,令人攪心。池家峪有一股長流水,經(jīng)過干部社員的三次勘察、兩天努力,這股清澈的水終于沿著新開的渠道,流向干旱已久的田地。為此,腿曾兩次磨破出血,絞心的痛疼,但當看到玉米、地瓜那卷曲的葉兒,得到水分的潤養(yǎng)而漸漸舒展開來的時候,腿也就不痛了,感到特別舒坦。
25年后的張家泉村,早已換了一個模樣。但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角落,都記憶著朱彥夫帶領鄉(xiāng)親們治山治水、造田架電的身影。正像鄉(xiāng)親們說的那樣,在朱彥夫的心里,裝著的都是別人,唯獨沒有他自己。
沂源縣西里鎮(zhèn)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劉文合:“(他)知道老百姓想什么,需要什么,他就帶領我們村里去干什么,所以他干的事業(yè)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和支持。做農(nóng)村工作,特別是村這一級,做村干部,必須和老百姓打成一片,只有經(jīng)常和老百姓去交流,去接觸,貼近群眾、走近群眾,了解群眾的需求,我們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,也是為老百姓才能服務好!
在山東,無論是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,社會主義建設時期,還是改革開放的新時代,從來就不缺乏全心全意踐行黨的群眾路線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。從沂蒙精神到焦裕祿精神,從孔繁森到朱彥夫,這些精神與楷模,無一不是閃耀著扎根群眾、一心為民的時代光芒。
沂源縣西里鎮(zhèn)苗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明富:“我們作為基層支部書記,要有一顆善良的心,時時處處把老百姓放在心上,把老百姓的事當做頭等大事來做,俗話說群眾的事無小事,群眾的要求我們要創(chuàng)造條件為他們解決好,做好!
東營市利津縣鳳凰城街道東潘村黨支部書記潘如金:“目前正在深入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,朱彥夫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,和他相比,我們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,我們要像他一樣,心里裝著群眾,真心實意的為群眾辦實事,以實際行動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!